秘书室

:::

2025佛光大学响应国家防灾日!深化「自助-互助-公助」三合一的防灾教育模式

台湾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,天然灾害频繁,防灾教育已成为全民必备的生存技能。佛光大学位于林美山上,深刻体认到防治地震、土石流等复合型灾害的急迫性与重要性。近年来积极建构从基础演练到专业人才培育的完整防灾教育体系,期盼教职员工生与社区民众皆成为防灾教育的希望种子。

总指挥官吴振财总务长阐述,2025年国家防灾日演练活动以「巨震求生、强韧整备」为主题,透过模拟震灾情境和宣导活动,协助民众提升临灾的应变能力,并熟悉地震或海啸发生时的正确避难步骤,强化自救与互救能力。佛光大学亦每年配合「国家防灾日」,于今日上午9点21分进行全校地震避难演练,当校内广播响起时,全校师生立即执行「趴下、掩护、稳住」的抗震保命三步骤。在总指挥官引导下,依循安全动线有序疏散至指定区域。定期演练不仅让师生熟悉紧急避难程序,更重要的是培养面对灾害时的冷静应对能力,为建立基础防灾意识奠定坚实基础。

柳金财学务长肯定与支持本校已培育出校内首批40位获得内政部认证的「防灾士」,执行「自助为主、互助为辅、公助协作」的核心理念。合格防灾士必须接受全面性的培训,内容涵盖灾害认识、应变技能、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四大面向。更要学习心肺复甦术(CPR)和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(AED)操作等实用技能,同时掌握避难收容场所的开设与运作,具备灾情通报和疏散指引的专业能力。防灾士在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扮演关键角色。在灾前阶段,推动防灾演练与宣导,提升社区风险意识。灾时阶段则协助疏散指引与灾情通报,成为第一线应变力量。灾后阶段参与避难收容与灾民照顾,协助社区快速复原。

为了建立更完善的防灾教育网络,佛光大学永续发展办公室周鸿腾副教授兼执行长表示,已将防灾士培训纳入「16+2弹性学习课程」,建立终身学习机制,确保防灾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。实作型的防灾教育模式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,滚动式优化夥伴关系合作机制。当下与未来将与铭传大学国土减灾规划设计研究中心、宜兰县防灾士协会建立三方合作机制,展现跨域共同实践模式。整合地方政府实务经验、学术机构专业知识与高等教育人才培育功能,具有理论与实务并重、资源有效整合,以及建立永续经营长期合作机制的三大优势,以持续优化「自助-互助-公助」三合一的防灾教育模式。

佛光大学防灾教育计画对应多项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(SDGs),包括:良好健康与福祉(SDG 3)、优质教育(SDG 4)、永续城市与社区(SDG 11)、气候行动(SDG 13)及夥伴关系(SDG 17)等。此与国际发展目标的紧密结合,能提升了防灾教育的格局,亦彰显了大学社会责任的实践,展现高等教育在防灾韧性体系中的关键角色。




这是一张图片



这是一张图片






 

编辑